專家建議引入單劑結合疫苗,涵蓋更多血清型 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和防護力,減輕醫療壓力

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博士、香港病人組織聯盟與社企銀騎士於今日在立法會綜合大樓舉辦「優化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計劃」圓桌會議,邀得多位專家及病人團體代表出席,一起全面檢視現行疫苗接種計劃,並就如何完善有關計劃出謀獻策。

肺炎為香港2023年第二位的致命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自新冠疫情後,各類呼吸道疾病包括肺炎鏈球菌、甲型和乙型流感病例均呈上升趨勢。研究亦顯示,肺炎鏈球菌是香港最常引致嚴重社區型肺炎的細菌,所佔比率近40%。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醫生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可引致嚴重感染的細菌,尤其對年長人士及高風險群組構成威脅。現時已知的肺炎鏈球菌血清型超過100種,而不同疫苗所涵蓋的血清型數量不一。隨著疾病流行趨勢不斷變化,疫苗的設計亦持續演進,透過擴展血清型覆蓋範圍,以提升保護效益並更有效回應社會的防疫需要。

曾醫生指出,目前部分肺炎鏈球菌疫苗需接種兩劑,方可達到有效的免疫保護。然而,高危群組如長者若因身體狀況或記憶障礙而無法完成接種,其可導致保護力不足。有鑑於此,單劑式結合型疫苗成為更優選擇,不僅涵蓋更廣泛的血清型,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及提升接種便利性,更能有助提高接種率和高風險群組的整體防護力。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指出,香港肺炎鏈球菌疫苗覆蓋率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國家,65歲或以上長者累積接種率僅41.1%,較美國64%及英國71.8%為低。雖然近年香港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率有所提升,但部分人士僅接種了23價多醣疫苗或13價/15價結合疫苗,未能達到理想的免疫保護效果。特別就高風險群組而言,如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單靠以上其中一種疫苗可能無法提供足夠防護,需按專家建議進行序列組合接種(即先接種結合型疫苗,一年後再接種多醣疫苗),以加強對不同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的免疫力。

他提到,根據近年數據,65歲及以上長者群組中,因現時政府資助疫苗未涵蓋的血清型所引致的侵入性肺炎鏈球菌感染(IPD)個案錄得約15%的升幅。此情況反映出有需要定期檢視疫苗的保護覆蓋範圍與疾病流行趨勢之間的差距。根據今年上半年確診肺炎鏈球菌個案血清分佈(65歲或以上人士)之45個個案中,有13%是20價包含而15價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未有包含的血清型號。

孔教授強調,現時市場上已有單劑式的20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CV20),只需接種一劑便可提供更全面保護,使用上亦更為方便。相比傳統需要多次接種的組合方案,單劑疫苗不僅能減少遺漏第二劑的風險,也有助提升整體接種率。建議政府儘快考慮將PCV20納入長者疫苗接種計劃,尤其針對65歲或以上高風險群組,進一步鞏固社區的免疫屏障。

狄志遠議員認為,在社區層面推動疫苗接種仍面對不少挑戰,尤其高風險群組的參與度不足,例如長者可能忘記定期打針、打針點不夠便利及對疫苗認識不足。若接種計劃能包括單劑式疫苗完成接種,將可減少因兩劑疫苗相隔一年而令長者忘記打第二劑的情況,提升接種完成率。他建議政府在長者中心及醫院附近設立更多接種點,並提供經濟支援,鼓勵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陳永佳先生提到,部分地區醫療資源不足,長期病患者亦未必能多次往返接種疫苗,更甚的是有很多病友以為只需接種一次15或23價疫苗,他建議提供流動接種服務及以單劑為主的疫苗,方便行動不便的群體。由於教育不足,病人對疫苗認識有限,亦會影響其主動接種的意願。

慧進會主席袁少林先生續指,要加強對呼吸道系統疾病預防的公眾教育工作,針對高危群組開展宣傳,持續舉辦社區活動、利用社交媒體及傳媒渠道,解釋疫苗的效益和安全性。同時,當局應強化醫療支援,在長者中心或各區醫院增派醫護人員,提供專業建議和跟進。

狄議員總結會議時建議政府應:

  1. 在院舍推行單劑式疫苗接種先導計劃,並提供「一針選項」予市民選擇。此舉不但有助驗證其醫療實證基礎,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的可及性及保護力;
  2. 加強疫苗接種計劃,例如在多獨居老人群組集中的地區增加接種點、提供上門打針服務,並提供劑數較少而有效的疫苗及其他激勵措施,以提升香港的累積接種率;
  3. 考慮在社區設立支援小組,幫助病人獲取資訊、資源及心理等支持,鼓勵社區合作,提升公共衛生意識。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